說服心理學-六招讓人點頭稱是 (上)

心理學家Robert B. Cialdini博士是順從心理學(Psychology of Compliance)的專家,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驗,整理出讓人下意識順從指導的六大手法,並著有專書介紹,中譯〈影響力: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〉 (新版)。這些手法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隨處可見,被廣泛地應用於銷售、廣告、人際關係、甚至是詐欺行為中。它們分別是:

  1. 互惠 (Reciprocity)
  2. 承諾和一致 (Commitment/Consistency)
  3. 社會認同 (Social Proof)
  4. 喜好 (Liking)
  5. 權威 (Authority)
  6. 稀有性 (Scarcity)


原著雖然值得一讀,但還是比較偏重心理學現象探討,因此以下介紹加入我個人生活的觀察與銷售經驗,並非完全是原著摘要

互惠 (Reciprocity)

人類隨著群體生活以及分工模式的演進,使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知恩圖報,如果受惠而不回報他人,除了當事人心裡會產生不舒服的負債感外,社會群體也不歡迎這樣的個人。這就是俗語說的「拿人手軟,吃人嘴軟」。看看國會議員們的投票狀況,時不時會有議員投票與所屬黨派的立場或是自己一貫的主張相悖,這常常是在回報其他議員在不同法案或是其他事件的支持;更別說利益輸送,「收賄」就是赤裸裸的「受惠」啊!量販店或大賣場中的試吃其實也有這樣的意味,以我自己為例,當我試吃試喝了產品,而促銷人員又與我交談甚至提供烹煮建議時,我往往就會心動手滑……。

以此延伸,有一種進階的手法叫做「互惠式讓步」也就是發起方利用請求順序「由大到小」或是不對等地進行交換,讓對方由拒絕態度改為退讓。銷售人員常常會從最貴的產品介紹起,其實並不是真正期待客戶購買最貴的產品,而是要增加客戶購買次高價產品或是次次高價產品的機率,讓客戶產生「他已經幫我找了一種比較便宜的方案」的想法。在談判過程中,常見到一方會提出不合理的條件,其實真正目的是藉由後續大幅度讓步激起對方的回報心理,讓妥協點發生在己方真正的目標上,也就是讓對方產生「他都已經大幅讓步了,我些微退讓來表現誠意吧」。互惠,就是談判時初始立場要強硬、應該勇於獅子大開口的心理理論基礎。

承諾和一致 (Commitment/Consistency)

我們普遍認為言出必行的人:誠實、自制、堅強。因此人都有言行一致的自我期許,或希望自己至少看起來如此。但這其實使我們容易一次又一次地欺騙自己,不斷說服自己先前的選擇是正確的。請您試想:如果這期的樂透彩獎金上看五億元新台幣,您平時並沒有買彩券的習慣,但這次看著朋友們都買了,也跟買一張50元的彩券,這時若一位朋友出價100元買下您手中的那張彩券,您是否願意出售呢?若是出價500元呢?這個決定不容易吧,但是100元可是2倍的投資報酬率,500元可是10倍的投資報酬率呢!

韓戰期間,中共對美軍戰俘營裡的士兵進行了成功的心裡操控,讓他們互相舉發同僚的逃跑行動。他們的做法是:美軍戰俘如果寫文章讚揚中共政權或批評美國政府,便可以獲得香菸或是減輕勞役的小惠,而中共會將這篇文章公告給美軍戰俘或廣播給美軍軍營。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撰寫、一次又一次的內容公告,當事人漸漸遭受內部與外部的心理壓力,心態上便逐漸向中共靠攏。上述例子除了指出言行一致的威力外,還延伸出兩點:第一:他人怎麼看我們可以型塑我們對自己的認知,當越多同袍都認為這些寫文章的美軍戰俘支持中共時,這些當事人在行為上就越是支持中共;第二:承諾一旦做出就會長出腳來支撐自己,最初這些戰俘是為了小惠而小文章,但到後來「中共對和平的貢獻」與「美國政府的自私」卻取代小惠成為了他們內在的行動基礎。

回到銷售的實際應用來看,當我們對客戶做出讓步或是提供幫助戶時,最理想的狀況是達到互惠,例如:我多給5%的折扣,而客戶的採購專員要幫忙催促訂單流程(PO process)在一週內完成。但離開了交易的談判桌,許多場合要求互惠是困難的或是容易讓對方感到不快。譬如,客戶下單後因故需要縮短原先談好的交期,這時如果我說:「好,我幫你,但下次折扣要收回來喔」就顯得趁人之危與太過勢利。這時不如利用承諾和一致原理把回報留在未來,例如:「我可以理解這是一個特殊狀況,這次我幫你,但下次需要縮短交期要在議價時先說好嗎?」,或是「好啦,我知道你不是故意事後縮短交期,大家互相幫忙,將來我有困難你也要幫我一把好嗎?」重點是,最後問句要讓對方說「好」,強化對方承諾的感覺。但我必須再一次提醒,使用這種技巧要注意時機與呈現方式,不要讓對方覺得被勒索。

社會認同 (Social Proof)

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,一般人如果要網路購物、出門用餐、預定旅館,通常都會先看用戶評價,而且也會看看有多少買家給分,價格可接受的範圍內我們傾向選擇買家多、分數高的產品。背後的原因是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決定的時候,總是傾向跟隨其他多數人的決定。這就是社會認同。

書中提到一個哀傷的例子:美國對1947年到1968年間的自殺人數進行統計,發現每當自殺新聞上了頭版,兩個月內的自殺人數平均會多出58人,這些後繼自殺者的年齡會與新聞主角相仿;另外,新聞播出後不久後,致命交通事故的次數也會激增。原因都是:模仿自殺。好在書中另一個例子則充滿希望:一個心理學研究給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觀看一則影片,內容是一位小朋友由孤獨到加入群體熱絡互動的過程,觀看完畢後這些自閉症兒童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會立即增加,並且在追蹤觀察中這種改善仍然能夠持續。可見社會認同的對人們的正面與負面影響是如此巨大,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

電視廣告上時不時出現「使用者證言」類型的廣告,我從未遇過身邊哪位朋友覺得這種廣告有趣,但它們卻又如此常見,背後原理就是社會認同,與廣告主角相仿的客戶容易產生共鳴進而購買商品,如下圖。在銷售過程中,客戶往往會詢問是否有同業採購過相同產品,此時銷售人員準備的成功案例簡報就能派上用場。

使用者證言型的廣告

另外三種手法將於下篇繼續與各位讀者分享。

2 thoughts on “說服心理學-六招讓人點頭稱是 (上)

Add yours

Leave a comment

Blog at WordPress.com.

Up ↑